转载自:中国科学报
杨石先:一辈子与“元素”打交道
人物简介:杨石先(1897年1月8日~1985年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原籍安徽怀宁,化学家、教育家,我国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
1918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22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任南开大学教授,后兼任理学院院长。1929年在耶鲁大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3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科学研究工作者学会会员。同年回国,继续执教于南开大学,1948年任南开大学教务长并代理校长。1949年9月,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南开大学校长,同年被任命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化学组组长。1962年任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1985年2月19日于天津逝世。
主要研究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创建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系统研究有机磷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效农药,系统研究了磷有机化合物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上世纪8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创建分子生物研究所,开始探索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填补了中国化学学科中一个又一个空白。
秋日的南开大学,草木葱郁。一束晨光洒在一尊汉白玉人物雕像的额头。阳光下,睿智而深邃的目光充满了期望和眷恋。
这束晨光也洒在了南开大学西南村教师宿舍楼的阳台上。阳光下,已88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李正名正聚精会神地核对《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史录》。
“我之所以牵头编这本史录,就是要让杨老的开拓事迹、科学精神和高尚品格不断传承下去,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正名说的杨老就是雕像的主人公——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杨石先。
勤学不倦 科学救国:杨石先1897年出生在浙江杭州。这一年,德国侵占胶州湾,法国租借广州湾,沙俄军舰强行开进旅顺口。3年后,八国联军的铁蹄又踏进了北京城。面对风雨飘摇的祖国,童年的杨石先立志要找到一条救国救民之路。
13岁那年,杨石先考取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刚入学时,他的英语基础薄弱。为了锻炼口语和听力,他和同学约定日常说话全用英语,违规就罚一个铜板。老师让他多读些英文版文艺书籍,以提高英语水平。在此后7年多时间里,这位倔强的少年硬是凭着一股韧劲读遍了图书馆所有英文版文艺书籍。
废寝忘食地学习让他的体质下降。当时,清华校长周贻春发现学生体质不强,就约法三章强制体育锻炼。一次巡视中,周贻春在僻静处发现杨石先躲在那里看书。“为什么要违反校规?”面对质问,杨石先无言以对。“你有什么志向吗?”“我想当科学家,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救国。”
周贻春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志向虽然很好,但恐怕难以实现。因为你不爱运动,像你这体格,将来如何耐得劳瘁?学成也无法任事,谈何救国?”杨石先深受震撼,从此坚持锻炼身体,并爱上了打篮球和爬山。
杨石先曾在《自传》中描述那时的境况:“我在少年求学时代始终以最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业和锻炼身体,其余一概置之不问,以期自己学成之后负起复兴祖国的责任。”
1918年,杨石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清华的学业,赴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但为了回国后发展化学工业、振兴经济,他又改修化学。在美国学习期间,杨石先因国家贫弱而处处遭受歧视,不但被美国同学嘲笑,就连美国人开的理发店都不接待中国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刻苦,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功夫不负有心人,杨石先各门功课均名列前茅,他的学习笔记也成为美国同学争相传抄的宝贝。
1923年,硕士毕业的杨石先在回国的船上偶遇清华同学李济。经李济推荐,杨石先到南开大学应聘,从此与南开大学结下不解之缘。1929年,南开大学资助他再次赴美,在耶鲁大学任研究员。1931年,杨石先获得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继续在南开大学执教。
开创新路 科学报国:新中国成立后,像许多知识分子一样,杨石先迫切要把知识贡献给祖国。
1953年,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李正名来到南开大学,并有幸成为杨石先的第一位研究生。
连煤气灯和玻璃试管都没有的空空如也的实验室,让见惯条件优越、设备先进的美国实验室的李正名大吃一惊。
“既没有仪器,也没有试剂,怎么做科研呀?”
“虽然条件艰苦,但只要坚持,一样可以做出成果。”面对李正名的疑问,杨石先坚定地说。
和杨石先在实验室的这段对话,李正名时隔66年后还记忆犹新。
中国的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研究,就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中艰难起步了。
“当时,我国农药化学研究一片空白,连抗美援朝急需的666、DDT都不能生产。”李正名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杨石先根据国家需要,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方向从药物化学转到农药化学。
在十分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杨石先开始了植物生长刺激剂的研究。1957年,他的第一篇有关植物生长刺激剂的论文发表在刚创刊的《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
为了新建的天津农药厂急需上马的重点项目,1958年,杨石先带领年轻教师奋战了40个日夜,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有机磷杀虫剂“对硫磷”的合成工艺。
与此同时,“杨老在南开大学创建的‘敌百虫’和‘马拉硫磷’两个车间,也首次生产出当时我国急需的杀虫剂,填补了技术空白”。李正名告诉《中国科学报》,“1958年8月13日,这两个车间接受了毛主席的视察。”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推动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的发展,杨石先积极推动在南开大学成立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元素所),这是我国高校第一个专业研究机构。
“1971年,在元素所面临解散的危急时刻,杨老亲自给周总理写信,使元素所得以保留。”
在杨石先的领导下,元素所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奇迹——有机磷32号、灭锈1号、除草剂1号、大豆激素、矮健素、螟蛉威、燕麦敌、叶枯净、多霉净等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20余个奖项。
可以说,元素所是杨石先的心血之作。1982年,被选定为元素所接班人的李正名因推辞不就让杨石先发了脾气。“你就只考虑自己,让你牺牲个人利益,把元素所的重担挑起来都不行吗?”在李正名印象中,这是师生相处32年中,杨石先唯一一次对自己发火。
立德树人 科教强国:杨石先不仅是有着很高学术造诣的科学家,也是目光远大的教育家。
新中国成立后,杨石先力主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他曾说:“综合性大学与其他大学不同,尚负有另一个同等重要或者从国家长远需要来看更为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发扬学术与提高文化……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乃至每一个将要毕业的同学,都要在研究、著述和创造上努力。”
“杨老在很多会议上说,高等学校不能只做教学,也要做科研。教学需要科研支持,科研要为教学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李正名说。
杨石先创建的元素所在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化学学科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1962年到1966年,元素所搞了500多个项目,从培养人才到产出成果都成效显著。在李正名看来,正是因为有了元素所这个研究平台,才有了后来的元素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无数学术英才也在杨石先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和元素所平台的吸引下来到南开大学,为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石。
更能体现杨石先高瞻远瞩的是上世纪50年代,他就提出科研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他强调高等院校从事科研主要针对3个方面:基础理论问题、国民经济重大问题和科学技术问题。
杨石先这种超前的战略思想影响着一代代南开学子。“我刚到元素所时,就被门口杨老的两行字吸引——‘发展学科,繁荣经济’。发展学科,就是要好好做基础研究,做世界一流;繁荣经济,就是要做有用的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从事绿色化学研究的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何良年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推动研究的同时,杨石先十分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在南开大学副校长王磊的印象中,杨石先对本科教学要求非常严格,而且对学生国际化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当年我刚进南开大学时,杨老从美国邀请各种拥有不同职业背景的教师来南开大学开设英语快班、对本科生进行英语培训。我们几个月就会换一位英文外教,这些教师包括电影演员、律师等。当时我国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少有人知道国外的情况。但在外教的帮助下,我们这批人的英语口语、听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也扩展了国际化视野,为我们后来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基础。”
如今,李正名仍然记得杨石先的嘱托——“走中国自己的农药发展道路,创制我国所需要的更多更好的新农药”。
回忆着杨石先,阳光愈发明媚,李正名面前的那本《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史录》也仿佛散发出光芒,熠熠生辉……(记者 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