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指导教师深入挖掘思政教学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丰富课程育人内涵,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实现“课程有思政、教师讲育人”的育人新局面,近期化学与化工学院组织教师观看课程思政系列讲座。我院王洪玲,李煦,丁萌三位教师分享了自己的课程思政建设学习体验。
王洪玲老师
王洪玲老师分享:近段时间有关课程思政的一系列讲座,使我更好地理解了课程思政在大学课堂中推行的意义,也使我更具体地了解并学习了不同学科开展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一些方式方法。
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作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深化了我们对高等教育本质的认识,回答了“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课程思政的发展既是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探索。
我认为要做好“课程思政”的相关工作,关键要转变一线教师的思想、思维,让一线教师明白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这样大家才能自觉主动的去做,发自内心的当成一件自觉的事情去做,去思考,去付出。
首先,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使教师切实认识到自己的育人初心以及肩负的育人职责,将思政育人作为教学目的贯彻到课堂教学之中,正如讲座中老师提到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是思政教育的源泉,怎样把他们接轨到我们的课堂中,是我们在今后教学和生活中要不断深入体会和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具有协同效应的同心圆结构系统,让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育人节奏上保持同频共振,形成强大合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实践中,要将知识、技能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授学科或理论的发展史时,可以选取那些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引导学生为国家、为真理奋斗;在讲述学科的基本原理时,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历史观加以分析;又如理工科课程中强调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求知精神等等。所以,以课程思政引领专业基础课学习,是丰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的有效措施。
第三,我们要群策群力,认真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政元素,整合学工系统、教学系统课程思政资源,建立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由该班级专业课教师、思政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组成的课程思政混编协同团队,线上线下交流研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最后,课程思政需要高校教师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从学生所思所想、社会热点、国际国内形势、现实问题、专业问题等导入思政内容,精雕细琢,做细做实,固定式的素材与即兴式的素材结合,“天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视频、图片、文字、讲授多种方式“渗透”,课程与思政无缝衔接、巧妙融合,既要丰富课堂内容,又要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育人质量。课程里有“思政味”,学生却无“被说教感”,因情感共鸣,而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我们大学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思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我们要坚守教师初心,牢记育人使命, 结合全方位的课程思政教育,打造有特色的课程思政金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李煦老师
李煦老师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在三月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其中包括“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与之前人们熟知的“思政课程”不同,如今的“课程思政”就是贯穿于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全程、全方位育人过程,每个老师都有义务和责任做好课程思政,让“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实至名归。那么如何在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教育,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呢?这个六月,学校为我们搭建了交流的平台,用线上课程思政系列直播活动,用一场场名家讲座为我们答疑解惑。在这一场场讲座中,我受益颇丰,现将感想总结如下:
第一,“思政”与“专业课程”两者之间应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教育的初心是“育人”,专业课程也不例外。“育人”不止在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更应包括对于学生品行的培养,二者的关系应是相互配合,同向而行,缺一不可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才能“融入”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收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奠定立德树人的坚实基础,对于专业课程而言,从培养方案的设置到大纲的编撰;从课程的设计到教学环节的操作;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从管理体系到考核评价,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都渗透思政教育的要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正所谓“树德莫如滋”。
第二,深挖专业知识本身自带的思政元素,合理设计课程。很多专业课程都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行业特色、家国情怀等,比如我承担的《化工分离技术》课程,其中对于设备的设计有大量的计算,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设计人员在计算时出的一点儿差错有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正常投产,甚至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学生难免由于公式复杂、计算繁琐而浮躁,但通过引入一些安全事故实例为学生敲响警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不怕困难的精神。再比如《工业催化》课程中,通过引入一些催化剂改变反应历程从而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实例,像是合成氨铁系催化剂,经6500次试验,测试了2500种配方研制成功,从此,合成氨实现了工业化,使氮肥的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这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解决了数以亿计的人口吃饭问题。通过这些实例和数据的引入,带给学生真实的冲击感,让他们明白,成功都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实现;而科技的进步真的会改变人类的命运。要想找到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这些能够燃起学生情怀的点,就要求教师深度挖掘,“入细心愈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广泛拓展课程内容,不仅要将家国情怀、主流价值、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以及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还要关系国内外局势,在教学中加强对现实热点问题的回应与理论阐释,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将思想政治工作同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需要相结合,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比如结合此次的新冠疫情,我为同学们布置了以“若你是沧州一家化工厂的厂长,面临新冠疫情,请制定疫情期间工厂应急管理办法”为题的作业,让学生们了解疫情背景下化工厂的管理及运转情况。如盐入水、如春在花,蕴含了更丰富思政元素与德育元素的专业课堂,如同精心烹饪过的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大餐让学生大块朵颐,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使他们更加认同、接受主流价值与核心价值,茁壮成长。
“树德莫如滋,入细心愈研”,课程思政对高校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强政治、深情怀、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决定学生的学识,思想层次的高度却能决定学生的人生。愿为红烛,以课为盏,在学生的人生中投入光明与温暖;愿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培养拥有专业知识、完善人格、高尚情操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丁萌老师
丁萌老师:作为青年专业课教师,我们在生理上、心理上、经历上与大学生有着天然联系,我们与他们年龄差距不大,经历过同样的生活,甚至可以从现在的他们身上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因此,我认为青年专业课教师与大学生在思想上更容易产生共鸣,心灵上更容易沟通。为了深入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与效果,我抱着满腔热情参加了课程思政公益讲座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是多么重要,我们应该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发挥人民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
这次讲座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刻骨铭心,例如目前“课程思政”的新变化、“课程思政”在专业课中怎么操作、“课程思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这些都是我一直思索却找不到答案的。那么要想在专业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我想首先“态度决定一切”,我们要在宏观育人的环境和要求下,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不要认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无关,从而把课程思政当成一种负担。我们要通过做课程思政,加深自己对于思政育人的认识和理解,这样既可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也能够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明确自己在育人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更加清醒的认识到“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与信道、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道理,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
课程思政改革“说易行难”,决定成败的还是在于人,在于我们当代教师的态度上和行动上,为了实现大学教育塑造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的,我们要讲好思政课,实现教师的价值。
在新时代强调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教育本质的解蔽与重识,是要将教育内容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升华到价值维度,这是向教育“初心”回归的必然选择。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我院教师也一直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通过听取专家讲座,边学边悟边融入教学。
下一步,我院将努力做出化院特色,把育人和育才紧密结合,让课程思政建设刮起一股新风,让所有教师都有感觉、有责任,让所有学生都有感悟、有收获,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